文姬故里 杞县圉镇 中国名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蔡文姬 孩子 文姬故里 杞县圉镇 中国名镇

文姬故里 杞县圉镇 中国名镇

2024-07-11 03: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后来,董卓之乱,兵败被诛,蔡邕书生义气,仅仅是因为为董卓之死表示出了一点惋惜之情,便被董卓的死敌王允所杀,终结了一代大儒续修汉史的文化之梦,成为末世动乱年代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好在蔡邕有一个聪明争气的女儿,在他死后做出那么大的个人牺牲,放弃小家庭的儿女情长,为自己的父亲实现了遗愿。

蔡邕的不幸是时代的,也是个人的,但蔡文姬的不幸,则主要是个人的。她是时代和社会的牺牲品。

和蔡文姬相比,蔡邕的另一个女儿、蔡文姬的妹妹要比蔡文姬幸福得多,历史上也很有名。她嫁给了上党太守,生下一个女儿叫羊徽瑜,是司马师的妻子,谥号景献皇后。也就是说,蔡邕的一个外孙女是西晋的景献皇后。蔡邕还有一个外孙叫羊祜,是西晋的一代名将,爵封南城侯,官至征南大将军,追赠太傅。历史没有假设,但真的假设蔡文姬与第一任丈夫河东卫仲道、第二任“丈夫”匈奴左贤王、第三任丈夫、圉人同乡董祀有自己的孩子(其实蔡文姬与左贤王育有一男一女),蔡邕的孙子辈又会真么样呢?

蔡文姬回到中原后,没有再生育自己的儿女。一双儿子永远留在了塞外,成为了匈奴的王子、公主。可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母亲却最终长眠在关中渭河岸边异乡,晚年没有和自己的同乡丈夫叶落归根,回到圉县,成了一个永远不解的谜。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蔡文姬从小在今天的圉镇长大,6岁前一直生活在圉镇,后来随父亲避难到江南,再后来,当她第一任丈夫病逝,她十七八岁再次回到圉镇老家,正是在圉镇,被兵犯圉镇的匈奴兵强掠而去,直到十二年之后,三十一二岁时被曹操派人用重金赎回,演绎成历史上有名的“文姬归汉”的佳话。其实,可以想见,文姬当时的归汉本质上是“归圉”,回到圉镇故乡,自己从小出生和长大的弹琴辩琴的地方,文姬归汉成为“文姬归圉”。

几十年前,笔者小时候就听大人们讲说百米外邻居家蔡家花园的故事,小时候天天前去担水的文姬井,哺育着远近大半个庄子的人家。水井靠近一个二三十亩的大水坑,水位很浅,一个扁担下去就可以打出水来。水很甜,很清澈,夏日家家户户当冰水直接饮用,从不闹肚子。最近十多年,黄河修起了大坝,流经圉镇的古涡河的上游支流铁底河和几十公里外流经的淮河支流古汴河之类惠济河的河水,不再在圉镇大地交汇相融,天气变干,文姬井干涸了,就像当年文姬别理儿女归来愤懑写下《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之后的眼泪。文姬是有性格的,难倒她远离中原、别葬关外关中大地是躲避自己的痛哭,也好离自己的一对塞外的骨肉更近一点?

从史书的记载不难看出,文姬归来之后,与大丞相曹操的关系并不是那么融洽!当曹操要杀掉自己的丈夫时,蔡文姬乱发赤脚与曹操对簿大堂,问得曹操接不上话语,在蔡文姬心里,她对于父亲续修汉史的责任、对于塞外儿女的思念、对于圉镇故乡的乡愁、对于丈夫生命保护的责任,和曹操所给予她的“使命”比较起来,轻重的天平一眼就可以望穿。蔡文姬虽然才华横溢,但她毕竟是女人,不是哲学家,倘若蔡文姬的命运不是因为曹操的“策划”被接回中原,也许蔡文姬晚年的生活是幸福的。老父亲已经被大司徒王允所杀,一个亲妹妹多年没有联系,只有一双儿女牢牢撕扯着一个而立之年母亲的心。可她没有办法啊!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不了主。

从大处说,曹操将蔡文姬接回来让其完成父亲遗愿续修汉史,自由曹操的一千个理由,但从蔡文姬个人的生命来说,被接回中原未必是一件幸运的事。从蔡文姬《胡笳十八拍》满篇的倾述看得出来,对一双胡儿胡女的痛彻心扉的思念是拍中之拍,是十八拍之外的“第十九拍”,那就是母爱!

成也曹操,痛也曹操。蔡邕蔡文姬父女一生的命运与那个时代最有权力的人联系在了一起,曹操没能改变老师蔡邕的命运,却彻底改写了蔡文姬的一生。一直在问自己一个纠结的问题:蔡文姬一生的命运到底是战乱的时代改变的,还是被自己的父亲带来的,抑还是被曹操改变的?

蔡文姬的一生是被动的。被父亲带去江南是被动的,被曹操接回中原是被动的,被安排嫁给董祀也是被动的,回想蔡文姬的一生,只有两件事情是自己主动的,一是在重重的情感交织之下,一气用诗的语言呵成写成了自己的生命自传,一个是晚年绝尘于故土云烟,远离中原政治舞台,远游西去,自遁余生。

蔡文姬的故乡“陈留圉”,从汉末的圉县到西晋时改为圉城县,曾诞生出了蔡邕、夏馥、蔡文姬、江统、高柔等一大批正史上有记载的历史人物,曾在汉晋时代的中国历史上名著一时,使这个甲骨文时代卜辞上即有记载的仰韶文化遗址旧地,在汉晋时期以前后800多年的县城历史,诞生出一批赫赫有名的历史明星,千百年香火缭绕,即便是到了公元627年唐太宗年间改县为镇,在随后的1300多年的古镇历史上,古语大地仍是人烟兴旺,在明清时期的雍丘县(今杞县),圉城和雍丘城仍是杞国大地的双子星城,直到1947年因为外地入侵抗敌的军事需要古城被彻底炸毁,圉镇附近象征人间烟火的72座古庙也被一座座荡平。

如今,这里繁衍着近十万的人口。国家七部委将这里设置为与邻近朱仙镇齐名的“全国重点镇”,蔡邕蔡文姬故里、“陈留圉”城步入了2000年后的重生的机遇,后人们开始踏上重建当年孔子路过圉镇时留下的“孔子行宫”、“子在塔”、“圣庙”等儒家遗产,复建古圉城、城隍庙(自己读小学的老屋)、三贤祠(唐代圉镇后人纪念蔡邕、董宣、江统的地方),以及“崇兴寺”、“净土寺”、“太山庙”等佛教遗产。

这里是杞县第一高级中学的所在地,一个县一中所在地不在今日的县城,而是在县南25公里外的圉城圉镇,反映着圉地文化教育的悠久历史。建国后河南省的第一任省委书记吴芝圃就诞生在这里。这里也是革命老区,是豫东水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因为人才,因为文化。

圉镇籍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张晓林著有《圉镇笔记》,是第一本关于圉镇人物的笔记体小说。

《圉镇笔记》中有一篇叫“诗疯子”,写的是一个圉镇籍的民间诗人的故事。这个人叫王耀军,目前在网络上被热议为是一个高中毕业大学录取被人顶替、命运多舛的“墙上诗人”,他,年轻时游走乡里,行遍中原,跑遍全国,国道、省道两旁新建的房屋写满了他的诗作,自己大学时放假返乡,常遇到他到家中展示诗作。他有一首诗在网上广为流传的《复拜甘罗祠》:“十二拜相一奇人,名载青史几数春,千秋古柏历沧桑,神童佳话传至今。” 还有一首王耀军在北京流浪被收容时写下的一首诗:“大鹏锁囚笼,有翅难飞腾。眼望幽燕地,欲游在梦中。”

圉镇高中毕业、现在吉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青年作家、《遇见你,在最美的流年》作者李不非写有《圉城抒怀》:“可笑忧天亘古哀,风吹只见旧墙台。金戈铁马消磨尽,麦浪花潮沸涌来。塞北千山非故土,人间半世是庸才。惟将血骨埋荒地,得育梅花满树白。”

十几年前,另一位名叫李济民的青年作家完成了他的30集文学剧本《蔡文姬》,书早已出版,多年来他一直没有放弃拍摄成电视剧的梦想。

圉镇出生的一批“圉人”,就是这样自觉自动的延续和传播文姬文化。“蔡文姬”三个字,在圉镇当地,不仅仅是一个名字,一个符号,更是一种文化象征、精神特征,一种积极向上、爱国报国的学子心态。

笔者不才,17岁考上大学,后来又成为古镇80年代末毕业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学习历史,却不擅写诗,走出校门25年后的2015年,3月1日在合肥清早醒来,一气写下了十首小诗,吟诵蔡文姬、圉地、圉风、圉柳和其他圉镇历史名人,表达从故乡过年归来后的思乡之感。

《咏文姬》:“文姬入选三字经,六岁辩琴传家名,曹操使迎归汉来,承父遗志汉书成。”

《咏文姬故里》:“后汉书写陈留圉,甲骨卜辞频载及,文姬故里佳话多,孔子问礼路过地。”

《说圉解字》:“边塞高墙围四方,人迹幸幸劳作忙,邑去城来镇又名,千年圉地新天堂。”

《咏圉城》:“千年古圉甲骨铭,汉晋三贤传奇声,蔡邕董宣与江统,文姬故里夜月明。”

《圉城三贤祠怀古》:“蔡中郎将擅书章,强项董宣令洛阳,徙戎论成江统名,圉城三贤耀故乡。”

《咏蔡邕》:“汉中郎将字伯喈,陈留圉城识孟德,性命终被董卓误,石经飞白天下绝。”

《咏董宣》:“圉城东临有董宣,后人玩伴少时闲,为官洛阳强项令,不畏权贵执法严。”

《咏江统》:“圉城江庄出名宦,徙戎论成千古篇,迁尽京畿不安客,报我大晋寿百年。”

《咏圉风》:“孔子行宫传诗书,千年圉城兴儒风,庙宇七十二座立,香火代代缭绕成。”

《咏柳》:“ 杞柳发新枝,圉城遍插臾,文姬归汉来,依依不舍去。”

圉镇蔡文姬故里的后人们,就是这样不忘先贤,继续传颂着一个才女的生命故事,一个千年古地的文化传奇 。

每年的清明节,圉镇当地的老百姓都会自发组织起来,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纪念蔡文姬和他的父亲蔡邕。2008年,圉镇建起了“蔡邕蔡文姬纪念馆”,2015年,圉镇更是组建专门的文姬文化公司,开发古圉城、归圉园、文姬归汉园、蔡邕碑林、三贤祠、文姬大剧院等,以文化旅游的形式重现当年蔡邕蔡文姬父女的一生,怀念先贤文化,砥砺乡里学子,让千年古地在中国梦的新时代,圆一个文姬故里老百姓的“圉城梦”,复建古圉城,文化大发展。

如今走在圉镇的圉城大道、文姬大街、蔡邕街、董宣路,漫步在古圉城遗址、城隍庙遗址、文姬井遗址前,看着圉镇请来全国各地作家、艺术家们写好的《文姬归汉》、《断碑》、《少年蔡文姬》电影剧本、纪录片《千年圉城传奇》、诗赋《圉城赋》、歌曲《文姬之歌》、《圉城之歌》、大型音乐舞台剧《蔡文姬》等等,仿佛看到一个新时代的圉城古镇,即将依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崛起在豫东中原大地。

尤其是圉镇历史上第一次出版的《圉镇》DVD,第一次全面系统的介绍圉镇的历史与文化。

今天的圉镇,老城、新社区,规划分明。两处秦汉古圉城、明清古圉城在邀请省城专家考古、保护,圉镇北关外规划面积几百亩的县里重点支持的圉镇新社区,十几栋7层带电梯的上千套房屋拔地而起,一条南北向长4公里的圉城大道,连接着古城和新镇,沟通着历史和未来,一条东西向长2公里的蔡邕古街,诉说着文化和繁荣,昭示着重建与兴盛,一条东北西南向的S213省道将千年古城带出圉镇,东北15公里外的商登高速,则将圉镇带出中原,走向全国。

每逢节假日,带孩子仿古问史,走在古圉城、古窑、古庙旧址的院墙外,墙角下到处是汉风格带花纹的砖瓦片,写满了历史,雕刻着文化,向后人喁喁诉说着旧日的沧桑。

圉文化底蕴丰厚,从离圉南去5公里已发掘出的竹林仰韶文化遗址,看得出千百年来中华先民文化在这里的积淀、蔓延、氤氲、发酵、升华。它仿佛是在告诉人们:2700年前先秦时期的古圉邑人丁兴旺,800年的古圉县城车马如龙,1300多年的古圉镇商贾往来,民国时期尚存的明清圉城灯火通明。如今,圉镇因为远离城市和县城,发展稍显滞后,它仿佛在告诉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座城池的历史辉煌,都不过是昙花一现,但一个地方的文化血脉,却深深根植在当地人群的骨子里。在这里,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圉镇北关外矗立的汉白玉蔡文姬塑像,俯瞰着转盘广场川流不息的人们采购物品、享受夜晚的美味小吃。女儿每次回奶奶家,最喜欢吃的就是文姬塑像下的牛肉夹烧饼、羊脑、砂锅、地锅鸡、红薯泥。

她也许不知,她身边的这尊塑像,20多年前还是爸爸在省城时请人设计的呢。出生在文姬故里,与文姬结下了一生不解的缘。在让女儿学琴、学歌、学书法,长大后谁说不是有一个小文姬再生呢!

不过,父辈的希望是孩子长大后能拥有蔡文姬的才华与给社会作出贡献的能力,而不想让孩子拥有蔡文姬那样不幸的命运。女儿从小在上海出生、长大,已随父母在江南生活了6年,为了让孩子记住文姬故里、记住父辈的故乡,每年假期都会让孩子在圉镇生活一段时间。文化血脉的延续,要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培养。

走出了家门,走出了校门,走出了省门。但,一辈子走不出的却是故乡圉文化的精神之门。圉城,圉镇,因为框住得太久,一旦幸福的“幸”字去掉外边的方框枷锁,在城镇化新时代充分释放文化的创造力,一个千年古城的重建不是没有可能。

文姬期待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